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并传导到作用部位是其杀死植物的第一步。如果除草剂不能被植物吸收,或吸收后不能被传导到作用部位,就不能发挥除草活性。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及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因施用方法及除草剂本身的特性不同而异。掌握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特性有助于正确使用除草剂,提高除草效果。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科学地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科学。植物化学保护学与农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农药的发展史上,有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是值得我们提及的。在与农作物病虫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通过对杂草种子库动态的研究,亦可以阐明某些理论问题,如杂草群落结构的本质,杂草群落的稳定性、顶极杂草群落的概念和认识、杂草群落的演替、杂草发生的根源等。
抗药性杂草治理中,首先需要检测和鉴定杂草的抗药性状况。掌握抗药性杂草的检测鉴定技术十分必要。以下简略介绍相关方法。
除草剂田间试验的目的有多种。经过室内和温室生物测定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新除草剂,在商品化之前,还必须进行大量的田间试验,明确其适用作物、杀草谱、有效剂量、使用方法,这类型试验属于开发性田间试验。为了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登记证,还必须进行登记性试验。为了在不同地区推广,还需在不同地区进行适应性试验。下面以登记性试验为例来介绍田间药效试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试验在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孢子萌发的方式是某些真菌鉴定的依据,研究病原真菌的生活史及环境与发病的关系、进行药效测定,以及在人工接种之前检查孢子的存活力等都需借助于孢子萌发试验。
由于真菌生殖机制的差异,相同的环境因素如营养条件、温度、光照、pH和通气情况等,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的影响。有利于生殖的条件往往不利于生长;适应生长的环境条件往往比生殖条件更广泛。Hawker1966年根据环境对真菌繁殖的影响提出了5点规则:①菌丝生长的最适环境条件对其无性繁殖可能是最适的,但对其有性生殖一般不适合。②任何特殊的允许形成孢子的条件范围都比允许菌丝生长的范围窄,适合有性生殖的条件范围比无性生殖的也要窄。③孢子形成,特别是有性生殖,在营养要求方面比菌丝生长的要求严格。④利于启动生殖的条件对于随后生殖体的发育和成熟并非同样有利。⑤因为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所需的条件不同,因而从理论上讲,通过恰当地调整环境条件来控制生长类型是可能的。
微生物无处不在,分离真菌时,稍有疏忽,杂菌就会混在目标菌种中,即使没有疏忽,分离材料中除了病菌外,还可能存在内生真菌,也可混在菌种中。同种病菌中也存有不同菌系的可能性。因此,对一种真菌在进行深入研究以前,菌种的纯化是必要的。此外,研究真菌的遗传和变异、性征和同宗或异宗配合等现象,都要求菌种从单个孢子(或小段顶端菌丝)繁殖而来。菌种纯化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设备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病原真菌的种类繁多,其分离的方法不同,而同一种材料又可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直接挑取法、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
杂草种子成熟后散落在地上,经翻耕等农事操作被埋在土中,一年复一年的输入,在土壤中积存大量的各种杂草种子。在任何时候,田间土壤中都有产生于过去生长季节的杂草种子,也包括营养繁殖器官。这些存留于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总体上称之为杂草种子库(或称繁殖体库)(weed seed 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