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生物一样,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必需一定的营养。病原微生物的寄生性不同,所需的营养条件也各有差异。专性寄生物大多数只能寄生活体,则活的植物即是其培养基;而兼性寄生物可以通过人工培养,在死体物质上、人工养料上进行生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与致病性的关系,必须预先了解其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
按照ICTV最新公布的2019病毒分类系统,植物病毒主要归属于在单链DNA病毒域和RNA病毒域中(表1),涉及2个域、3个界、7个门、2个亚门、13个纲、16个目、31个科、8个亚科、132个属、3个亚属,共有1608种;植物亚病毒感染因子包括类病毒2个科、8个属、33种,卫星病毒4个属、142种(表2)。
病毒的通用分类法对于全面了解病毒世界和传达病毒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至关重要。植物病毒的分类工作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植物病毒分会负责。随着病毒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关病毒基本性质的知识不断更新和丰富,病毒学家们对病毒分类研究也不断深入,新的病毒不断增加,尤其是病毒分类标准、指标内容越来越明确,且接近病毒的本质。
杂草的演化发展史是与人类形成和发展史紧密相连的。而杂草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杂草危害作斗争的历史。
近年来,香樟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多种治疗方案齐下手才能得到好的防治方案
针对天牛类隐蔽性虫害提出的新型防治技术及防治案例
“杂草”作为一个名词,其意思几乎是人人皆知,但要给这类植物下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定义,却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杂草的深人观察和研究,对杂草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和了解,一些注重杂草本身特性的概念,被许多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来。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强调了杂草对人工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及其危害性两个方面。进而,有人总结归纳出杂草具有三性,即杂草的适应性(adaptation)、持续性persistence)和危害性(harmfulness)。
植物病害的标本,是植物病害症状的最直观的实物记载,是识别和描述植物病害症状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植物病理学工作最为直接和基础的试材。对于具体的植物病害的研究,可在田间观察的基础上,在室内作进一步比较鉴定,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识别和鉴定,这对于掌握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情况,深人研究发生规律,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制定病害防治的综合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是植物病理学教学和研究中的首要工作。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必然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在组织和器官上呈现为肉眼可见到的病状。此外,在病部还可以发现病原物的某些结构或分泌物,称为病征。所以,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两部分。每种病害都有其特定的症状表现,可以作为病害具体描述、命名、识别和诊断的重要依据。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其特点是从宏观整体上预防一切(尤其是本区域范围内没有的)有害生物的传入、定植与扩展。植物检疫相关检测与处理技术是植物检疫措施实施的核心,了解植物检疫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有助于植物检疫措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