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一种植株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的现象。化感作用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病毒分类和命名国际准则内容
杂草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农业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它具有同作物不断竞争的能力,比作物更能忍受复杂多变或较为不良的环境条件。杂草与作物的长期共同共生和适应、导致其自身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异,加之漫长的自然选择,更造成了杂草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 所遭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致的环境条件(人工环境)长期适应、形成的具有不断延续能力的表现。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杂草也不例外,也有害处和益处。
用病原物接种植物,在一定条件下诱导植物发病,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目的主要是:①按照柯赫法则对病害进行诊断;②研究病原物的寄生现象、寄主范围以及病害发生发展规律;③研究病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二者的识别与信息交流;④研究防治措施和方法,例如进行药剂筛选、测定和筛选抗病品种等。
为诱发病害,首先在理论上要了解病害发生的相关因素。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作用的双方又都受环境条件所左右。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近年来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其安全性高、低毒,防虫效果好,在农作物抗虫特性改良、害虫防治领域表现出非常大的潜力。本文就目前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机制研究进展,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伴孢晶体杀虫剂研究进展,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蚊菌株研究进展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发掘方法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与其他生物一样,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必需一定的营养。病原微生物的寄生性不同,所需的营养条件也各有差异。专性寄生物大多数只能寄生活体,则活的植物即是其培养基;而兼性寄生物可以通过人工培养,在死体物质上、人工养料上进行生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与致病性的关系,必须预先了解其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
按照ICTV最新公布的2019病毒分类系统,植物病毒主要归属于在单链DNA病毒域和RNA病毒域中(表1),涉及2个域、3个界、7个门、2个亚门、13个纲、16个目、31个科、8个亚科、132个属、3个亚属,共有1608种;植物亚病毒感染因子包括类病毒2个科、8个属、33种,卫星病毒4个属、142种(表2)。
病毒的通用分类法对于全面了解病毒世界和传达病毒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至关重要。植物病毒的分类工作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植物病毒分会负责。随着病毒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关病毒基本性质的知识不断更新和丰富,病毒学家们对病毒分类研究也不断深入,新的病毒不断增加,尤其是病毒分类标准、指标内容越来越明确,且接近病毒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