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德沐农业文库共享网 (下载更清晰,上传赚农币,请收藏本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章 > 大豆疫霉菌
大豆疫霉菌
编辑:萧子芥 类别:蔬菜 浏览量:448 发布日期:2024-05-23

大豆疫霉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传播的土传病害,感染地块减产30%~40%,敏感品种减产70%,严重时可能引起大豆的绝产,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病害。1948年,大豆疫霉菌首次发现于美国东北部,随后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1989年,我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发现大豆疫霉菌,随后在全国各地陆续都有发现,对大豆疫霉菌的防治是大豆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感染后的大豆对其他病原菌的抵抗力也会下降,最终导致田块内多种病原同时发病。目前,许多研究团队也在对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机理开展研究,并尝试在野生大豆的种质资源中,寻找有关针对大豆疫霉菌的抗病关键。

一、病原菌

大豆疫霉根腐的病原菌大豆疫霉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大豆疫霉菌除了侵染大豆外,还可以在温室人工接种的条件下,侵染苜蓿草、甜三叶草等豆科植物,造成两者的猝倒死亡,另外也可侵染菜豆、老鹳草。大豆疫霉菌的生活史分为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无性世代包括菌丝,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有性世代则包括雄器和藏卵器,以及卵孢子,这也是卵菌纲的重要特点之一。

大豆疫霉菌1.jpg

大豆疫霉菌的幼龄菌丝无隔多核,老龄菌丝有隔,菌丝分枝近直角,基部缩溢。孢子囊无色,呈倒梨形,大小为42~65×32~53μm,孢子囊萌发形成泡囊,泡囊壁很薄,内含大量游动孢子,很快伸长开裂。有的游动孢子留在泡囊内,并在其内萌发,形成芽管穿过泡囊壁。孢子囊有时直接萌发产生芽管,其作用类似分生孢子或直接由顶端孔口释放出游动孢子,在老的空孢子囊内一般形成新孢子囊,也可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是一种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无性孢子,特点为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待条件适宜时可以萌发产生菌丝。游动孢子多为肾形,一端或两端钝圆,侧面平滑,前面一根鞭毛,后面一根比前者长4~5倍,游动孢子游动缓慢,从运动到形成休眠孢子需数天。

有性世代的大豆疫霉菌分化出雄器和藏卵器,分别产生雌雄配子并结合形成卵孢子。大豆疫霉菌的卵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当接触到固体表面时芽管膨大产生附着胞,然后马上从附着胞上产生菌丝。休眠孢子也可产生孢子囊,当下大雨或浇灌土壤,水分饱和时,孢子囊释放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附着于种子或幼苗根上,进而萌发侵染。所以,水分饱和的土壤是侵染的必要条件。

大豆疫霉菌2.png

二、病征病状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大豆的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不同时期的大豆植株呈现出不同的病征病状。尤以苗期最宜感病。感病品种萌发期被侵染, 下胚轴和根部出现水渍状,最初为红色,后逐渐转为褐色、缢缩,最后变为黑褐色,子叶不张开。严重时,出土前就失去活力,枯萎腐烂。这种情况往往被误认为水害,错过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最佳治理时期。幼苗出土后是幼苗最易受侵染期,大豆疫霉菌侵染茎部,在茎节处出现水渍状褐斑,向上、向下扩展,病部绕缩,最后变为黑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引起病部及以上部位的叶片萎蔫、下垂,顶梢低头下弯,子叶上出现略凹陷的巧克力色病斑,最终引起幼苗猝倒,整株枯死。这里要注意,不要将苗期发病与丝核菌类混淆,具体差异如下表。

大豆疫霉菌3.png

大豆真叶展平至开花期被侵染引起植株生长缓慢,明显矮化,严重时,整株叶片从下部开始向上部萎蔫,叶柄缓慢下垂,与茎秆成八字形,顶端生长点低垂下弯,最终枯萎死亡,叶片不脱落。幼嫩的豆荚受到侵染后会枯萎发黄,最后脱落。荚皮出现水渍状向下凹陷的褐斑,并且逐步扩展成不规则的病斑,病健交界处明显,籽粒发育不良,最后形成大豆的瘪荚、瘪粒,维管束变褐茎秆中空易折,根部的须根和主根下半部均已腐烂,病株极易从地中拔出。种子受侵染干瘪、不饱满。大雨后该病菌还可引起叶片萎蔫,病斑浅褐色,边缘黄色,一般成条或成块发病,很少单株发病。

大豆疫霉菌4.jpg

三、传播途径与病害循环

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是大豆疫霉菌的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幼荚期被大豆疫霉菌侵染后可使荚内豆粒严重发病并停止发育,后续若不清除豆粒,则能作为病残体传病。根腐病病菌多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当温湿度等条件适宜时,卵孢子打破休眠,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在低温、水分充足时产生卵圆形的游动孢子,并随水流传播,从植株的根部侵入,成为初侵染源。大豆疫霉菌一季可以侵染多轮,在被侵染的根系表面产生大量胞囊,并再度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

大豆疫霉菌5.jpg

四、发展诱因

大豆疫霉病的发生程度不仅取决于品种的敏感性还取决于降水田间的排水能力土壤类型和耕作方法。在排水不良,地表易积水的粘性地块、重茬地块,疫霉病发生严重,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如土壤浸水时间过长,大豆植株也能被该病侵染。因此,大豆疫霉根腐病往往在温暖潮湿的雨后迅速发展传播,另外在连续种植大豆的地块中,由于土壤内存在较多休眠卵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发病会比轮种田块更为严重。

五、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疫霉病菌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利用抗病和耐病品种防止根腐病,不仅成本低廉,还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但选育抗性强的单基因品种,加大了病菌的选择压力,促使出现新的生理小种,造成种植品种大面积失去抵抗能力,为了在实际生产中延长品种的抗性年限,应选育具有多个抗性的单基因系品种。

大豆疫霉菌6.jpg

因为大豆疫霉是土壤习居菌,大豆的连作为病菌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加重了病害的发生。此外,连作田块的根茬腐解物、根系分泌物等恶化了土壤环境,制约了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导致植株生长不旺盛。由于病菌寄主范围窄,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轮作,严禁重茬和迎茬,控制病害的发生。

另外选择适宜的播种深度,调节播期也很重要,在保证土壤墒情的条件下,播撒种子的深度通常为3~4cm,不宜过深,一般少于5cm,播种过深减慢了幼苗出土速度,加之地温低,幼苗抵抗力弱,易受病菌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该病害属于低温高湿病害,当湿度大、温度低时,土壤环境利于病害的发生。因此,适当推迟播种时间,使土壤温度持续稳定并保持在8℃以上时再进行播种。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精细耕作,使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根腐病的发生;收获后,立即铲除田间植株和适宜寄主杂草,将菌量控制在低密度范围内;耕作时避免寄主作物受到损伤,从而减少病菌侵入伤口的途径;低洼地块实施垄作栽培技术,可降低湿度、升高温度,控制病情的发展。

大豆疫霉菌7.jpg

2、生物防治

通过生物制剂控制根腐病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成本相对较低且可操作性强的生物制剂为恩德碧。该生物制剂可促进根系生长,减轻根部腐烂的症状,并且可用作种子包衣,使用方便,技术简单。生物防治针对性强,作用时间长,长达七十天。但应用生物制剂控制病害见效相对于药剂防治较慢,而且不易批量生产,因此不能作为主要防治方法。

3、化学防治

由于苗期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重要时期,因此可以通过种子处理控制或避免苗期发病,可使用含有福美双/多菌灵/克百威(含量分别为11%/5%/12%)的悬浮种衣剂,每克药剂拌种40~50g,对大豆疫霉菌和地下害虫进行防治,在杀灭大豆疫霉菌的同时,治理土壤害虫,减少害虫造成的种子和根部伤口,起到预防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或使用咯菌腈(25g/L)的悬浮种衣剂。每100kg种子使用600~800ml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抑制大豆疫霉菌的菌丝体生长,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此外,使用精甲霜灵(350g/L)的种子处理乳剂,每克拌种1250~2500克,显著控制大豆植株猝倒症状的发生,预防早期发病。

 大豆疫霉菌8.jpg

参考文献:

[1] 代瑞平, 刘海.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J]. 大豆科技, 2011(1): 20-22+26.

[2] 蒋冰心, 盖迪, 陈方新, 等. 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药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24): 143–145.

[3] 蔡莹莹, 宫千淳, 屈晓泽.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 生物化工, 2017, 3(3): 62–63.

[4] 李宝英, 马淑梅.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9(4): 47–50.

[5] 周扬, 韩昕君, 傅豪, 等.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及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通讯, 2024(3): 137-140+161.

[6] 王兴强, 刘东林, 邢丽君, 等. 不同肥料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 2016, 4(10): 44–46. 


网站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的资讯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德德沐农业”的立场或观点。出于为网友提供更多资讯为目的,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及图片内容若涉及到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德德沐农业”取得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联系方式:发送邮箱到dedemu@139.com邮箱或与网站客服联系。

相关推荐

悬赏问答

标题:

类别:

问题描述:

图片上传:

选择图片

悬赏农币数:

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
0.1462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