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对许多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由于其广泛的发生和严重的危害,白粉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农业问题。因此,了解白粉病的发生机理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作物生产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白粉病的发生机理:
白粉病是一种由白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白粉菌会随着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侵染源,在周边环境适宜时,会随着气流传播,从而导致植株染上白粉病。因此,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很大关系,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或者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都可能导致白粉病的发生。此外,白粉病的发生也与光照有关,在弱光环境中,白粉菌的繁殖速度较快,而在强光环境下,白粉菌的繁殖速度会减慢。如果植株生长的环境温度达到20℃-25℃的条件,且湿度达到了60%-80%的条件,白粉病容易滋生侵害植株且大面积的感染。
同时,白粉病的发生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通透性、施肥和光照等。如果植株栽植的距离空间较小且后期生长状态茂密旺盛,环境的湿度大,就会造成白粉病的病菌滋生条件达到,从而导致白粉病的发生。在种植植株时施加了过多的肥料,特别是氮肥的施加过量,使得植株的细胞壁变薄,病菌容易侵害。在微弱光照或是无光照的生长环境中,白粉病的病菌也容易被培育出来,造成植株出现白粉病的感染侵害。
白粉病的危害症状:
叶片症状:叶片是白粉病的主要受害部位。感染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的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变为浅棕色。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上会出现一层白色的粉末,这是由真菌孢子形成的。这些孢子会在潮湿环境中迅速繁殖,形成一层白色粉末。最终,白色的粉末会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茎和穗子症状:白粉病也会影响植物的茎和穗子。在感染的早期,茎和穗子上会出现白色的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形成一层白色的粉末。病情严重时,茎和穗子会出现黑色的子囊壳。
花朵和果实症状:白粉病会对植物的花朵和果实造成影响,导致它们变形、变小或者腐烂。这会降低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株生长症状:受白粉病影响的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变形,产量减少。这会对农民的收益造成影响。
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白粉病的发生机理和流行因素,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定植前棚室消毒: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粉250克,锯末500克或45﹪百菌清烟剂250 克,分放在几处点燃,密封熏蒸一夜,以杀灭整个温室内的病菌。选用抗病品种:减氮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阴天不浇水,晴天多放风。
2.化学防治:
2.1使用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可以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病菌侵入和感染。常见的保护性杀菌剂有代森锰锌、丙森锌等。使用保护性杀菌剂时,需要在病害发生之前使用,以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2.2使用治疗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可以杀死植物组织已经感染的病菌,减轻病害的症状。常见的治疗性杀菌剂有甲霜灵、烯酰吗啉等。使用治疗性杀菌剂时,需要在病害发生之后使用,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加重。
2.3使用杀真菌剂:杀真菌剂可以杀死感染病菌的真菌,减轻病害的症状。常见的杀真菌剂有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使用杀真菌剂时,需要在病害发生之后使用,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加重。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手段防治白粉病虽然有效,但需要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杀菌剂,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综合采用多种防治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3.生物防治:通过引入病原菌的天敌,如昆虫、微生物等,控制病原菌的数量和危害。
典型案例:
桑里白粉病
桑里白粉病通常为害桑树中下部硬质化的成熟叶和老叶,较少为害新稍及以上的部分,但在发病严重的桑园也发生侵染至上部嫩叶的现象。叶片侵染后病症:初期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的白色粉状斑或霉状斑(即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与菌丝体),病斑对应的叶正面可见淡黄褐色,待发病3~5d后霉斑呈片状或逐渐扩展布满整个叶背,这个时期为病原菌的无性阶段(图1a、b和图2d、e)。随着病菌的逐步侵害,此时对应的叶正面黄褐色也逐渐明显、加深,同时扩展至全部叶片。发病后期在白色霉斑上会不断出现些黄色小颗粒物,随着时间推移,小颗粒物颜色会由黄色逐渐变为褐色,直至变成黑色颗粒物(有性阶段闭囊壳),即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此时叶片褐黄,枯萎,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在桑里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15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防效显著。
月季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主要依靠分生孢子进行侵染与传播。月季白粉病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5℃、最适温度为17 ~25℃、最高温度为33℃,最低空气相对湿度为25%、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98%~ 100%和最高空气相对湿度为100%。夜间温度15 ~ 16℃、湿度90.0% ~ 99.0%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23 ~27℃、湿度40.0% ~ 70.0%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释放。当温度为21℃左右、湿度为97% ~99%时,分生孢子着落于月季幼嫩组织2 ~4h可侵入表皮细胞,24h开始萌发,48h后长出菌丝,72h后形成次生菌丝体,96h后形成大量的菌丝并相与连接在一起,120h后分生孢子梗大量出现,叶片出现肉眼可见的病斑,之后可产生、释放分生孢子。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9-11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则周年发生。
苹果白粉病
苹果白粉病的病菌只能寄生在活的寄主组织上,并且只有在组织幼嫩阶段才能完成其侵染过程。按生产月历来算,4-6月因气温较低,枝梢多处在幼嫩阶段,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发病的高峰时期;7-8月因气温较高,发病逐渐变缓或者停滞;8月下旬之后因秋梢开始抽发,形成了侵染的第2个高峰期;9月之后就很少发生侵染过程。发生程度还与气候环境条件有关,比如春季温暖干旱年份有利于病菌前期的发病;夏季多雨凉爽以及秋季晴空万里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后期发生。目前对苹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药剂主要包括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的代森锰锌、丙森锌,三唑类的戊唑醇、腈菌唑、苯醚甲环唑,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以及由这些药剂组成的复配制剂。
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其发病规律主要受到环境条件和植物自身因素的影响。在环境条件方面,白粉病的发病温度一般在15-3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病菌的生长,从而使病害的发生率降低。同时,湿度也是影响白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菌的生长和传播速度会加快,从而增加病害的发生率。特别是在雨后转晴、田间湿度较大的时候,或者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条件交替出现的情况下,白粉病更容易流行。在植物自身因素方面,如果肥水不足,或者植株生长细弱,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等,都可能导致植物更容易受到白粉病的侵袭。
[1]崔秋英,王霞,邱长玉等.桑里白粉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西蚕业,2023,60(01):10-15.
[2]白杜娟,刘艳玲,白岗栓.月季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3,No.835(05):120-124.
[3]侯珲,王丽,袁洪波等.苹果白粉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田间药剂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23,39(04):119-124.
[4]陈芳,王福堂,贺超兴等.日光温室黄瓜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J].新疆农垦科技,2022,45(05):28-31.
[5]王疏, 宋玉立, 何文兰, 等. 河南省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的比较[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 39(9): 105-108.
[6]韩德元, 王久山, 王振荣, 等.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0): 2088-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