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德沐农业文库共享网 (下载更清晰,上传赚农币,请收藏本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章 > 水稻-褐飞虱简介
水稻-褐飞虱简介
编辑:萧子芥 类别:粮油烟茶 浏览量:1055 发布日期:2024-07-07

水稻-褐飞虱简介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隶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ea),是我国三种稻飞虱中唯一仅以水稻为食的单食性害虫,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稻飞虱。褐飞虱具有随季节变化远距离迁飞的能力,在东亚、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有分布,是亚洲水稻的头号害虫。当褐飞虱虫量大时,会使水稻出现大面积倒伏枯萎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虱烧”,会导致水稻大量减产,情况严重甚至出现绝收。1980 年至今,我国褐飞虱的年危害面积超过 1300 万公顷,每年的稻谷损失量高达 10~15 亿千克,产量严重下降。                                               

一、形态学特征

飞虱对比.png

褐飞虱作为水稻上的高发害虫之一,往往会与灰飞虱,白背飞虱混淆,这里用一张图表来告诉大家该如何区分三种常见稻飞虱。

二、生理与生活史

褐飞虱的为害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成虫和若虫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分泌的胶状唾液形成唾液鞘,阻碍茎秆内养分运输;第二,雌成虫在水稻上产卵,产卵器刺入水稻叶鞘,破坏水稻输导组织;第三,褐飞虱会传播草状丛矮缩病毒 (rice grassy stunt virus, RGDV)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等植物病毒,其排泄的蜜露也会滋生煤烟病菌,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褐飞虱的生活史历经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成虫有翅二型现象,可分为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长翅型褐飞虱的前后翅以及间接飞行肌,具有长距离迁飞的能力,有利于种群的扩散以及躲避不利环境;而短翅型褐飞虱的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几乎不发育,无法飞行,但是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有利于种群的增殖。作为一种迁飞性害虫,了解褐飞虱的越冬和迁飞习性对防治褐飞虱十分重要。

褐飞虱.png

越冬:褐飞虱仅在我国两广南部、福建和云南南部以及台湾、海南等冬春温暖地区越冬,有少量虫态在再生稻、落谷苗上可过冬,越冬北界大体在1月10℃等温线或北也能以水稻在冬季能否存活作为褐飞虱在当地越冬的生物指标。

迁飞:褐飞虱抗寒力弱,各虫态无滞育越冬的特性,在北纬25度以北我国中北部广大稻区,冬季因低温不能越冬;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冬春温暖年份,虽能以多种虫态在田间残留的再生稻或落谷苗上存活过冬,但这少量当地过冬虫源,也因春耕耙地,最后残存的有效虫源基数甚微;终年繁殖区的范围和虫量亦很有限。因此我国每年初次发生的虫源,主要是由亚洲大陆南部的中南半岛向北迁飞而来。褐飞虱在我国东半部的迁飞路径是:在3月下旬至5月,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等热带终年发生地迁入,主降在珠江流域、闽南等地,在早稻上繁殖2代后,于6月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向北迁飞,主降在南岭南北,波及长江以南;7月上中旬从南岭南北稻区迁人长江流域,并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以南双季早稻成熟时,迁到江淮间和淮北稻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淮北与江准单季中稻成熟时开始随南向气流向南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江淮间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向更南地区回迁。

水稻褐飞虱.jpg

三、预测预报

褐飞虱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除了进行常规预测预报外,异地测报亦十分重要。

(1)异地测报:根据褐飞虱迁出地的发生迟早、发生程度、发育进度、防治情况、水稻成熟期等,预报迁入地区的迁入时期、迁入量及当年的发生为害趋势。在我国东部地区常可进行3次迁飞预报;第1次在6月上旬,预报两广南部早稻上长翅型成虫迁出期、迁出和主降区;第2次在7月上中旬,预报南岭地区早稻上长翅型成虫迁出期、迁出量和主降地;第3次为回迁预报,时间在9月上旬,预报江淮单季中稻区的迁出期和南方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褐飞虱的迁入与发生为害趋势。各地种植户可与当地植保站联系,或上网查找异地虫情,更好的应对褐飞虱的迁入。

准备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前,需要两查两定。其具体方法和内容如下。

查虫龄,决定防治适期在各地主害代田间成虫高峰出现后(例如江苏沿江与江淮稻区中稻于8月上旬、晚稻于8月下旬)系统调查有代表性的类型田1-2块,每隔2-3d抽1次,每块田用直线跳跃式取样或5点取样,共查25-50丛。调查时,将涂有虫胶或机油的白搪瓷盘(33cm×45cm)斜放在稻丛基部用手迅速击拍稻丛,计数落于瓷盘的各虫态或各龄若虫数。当查到田间以2-3龄若虫为主时,即为防治适期。

②查虫口密度,定防治对象田当田间1-2龄若虫明显增多时,即进行普查,达防指标时,列为防治对象田。褐飞虱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为5%,确定主害代的防治指标是每穴虫量为8-12头,压前控后的前代控制指标为每穴0.5-1.0头。

四、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从水稻布局上,集中种植,统一管理,防止飞虱的扩散转移。在栽培技术上,适时搁田,后期干干湿湿,避免水稻田长期积水。肥料管理上施足基肥,合理追肥,防治封行过早,贪青倒伏。

化学防治:

1.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粒分散剂(有效成分含量20%/20%)每8-10g每亩,喷雾施药。

2.使用丁硫克百威乳油(有效成分含量200g/L),每亩喷雾施药200-250毫升。

3.使用呋虫胺可溶液剂(有效成分含量10%),喷雾施药每亩25-30毫升。

参考文献:

[1] 王彦华, 沈晋良, 王鸣华. 褐飞虱抗药性机理及其治理研究进展[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5(4): 24-28.

[2] 冯从经, 戴华国, 武淑文. 褐飞虱高温条件下应激反应及体内保护酶系活性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3): 409-413.

[3] 程遐年, 陈若篪, 习学, 等. 稻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J/OL]. 昆虫学报, 1979(1): 1-21.

[4] 程家安, 祝增荣. 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J]. 植物保护, 2006(4): 1-4.

[5] 陈燕. 3种稻飞虱形态与为害症状的比较[J]. 农技服务, 2010, 27(4): 472+476.

网站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的资讯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德德沐农业”的立场或观点。出于为网友提供更多资讯为目的,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及图片内容若涉及到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德德沐农业”取得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联系方式:发送邮箱到dedemu@139.com邮箱或与网站客服联系。

相关推荐

悬赏问答

标题:

类别:

问题描述:

图片上传:

选择图片

悬赏农币数:

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