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德沐农业文库共享网 (下载更清晰,上传赚农币,请收藏本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章 > 果树病害的基本知识(文字版)
果树病害的基本知识(文字版)
编辑:德德沐 类别:植保基础 浏览量:823 发布日期:2022-10-19

果树病害的基本知识(文字版)

一、病害的概念

(一)什么是果树病害

        果树由于不适宜所处的环境条件,或受到其它生物的侵染,使得正常的生理程序遭到干扰,以致其生长和发育明显受阻,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称为果树病害。

        这里要指出,果树病害:必须具有病理变化的过程,也称为病变。但雹害、风害、虫咬等机械损伤则不是病害,而是伤害。必须有经济损失,有的虽有病变但提高了经济价值,也不当作病害。例如,香蕉炭疽病由潜伏侵染转为活动状态,正是香蕉成熟度最好的时候,有人专喜欢吃这种“芝麻香蕉”,它的价格比无病的还要高,因此,也不算病害。

        引起果树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导致植物发病的生物称为病原物,如病害由菌类所致,此菌则称病原菌,也称病菌。由生物所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所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些非生物因素称为病因。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容易生病的植物,称为感病植物,也称为感病寄主。

(二)病害的历史辩证观

        我们对果树病害要有一个历史的辩证看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造福人类。

1、病害微生态观

        根据微生态学的观点,认为果树树体是个总微生态系,它的根、干、枝、叶、花、果均是一个微生态系。

        微生态学观点认为果树是它的细胞组织和它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微生物参加了果树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果树的生长发育每时每刻均离不开这些微生物,我们统称这些微生物为内生共生菌。我们知道,这些内生共生菌大体上有 15%是对果树有益的,15%是有害的,尚有70%我们还不清楚它们的“益”与“害”。这些“益”与“害” 也不是绝对的,“有益” 的内生共生菌在某个空间、时间也可能成为 “有害”的。反之,“有害” 的内生共生菌在某个空间、时间也可能是 “有益”的。因此,我们对果树内生共生菌要有个历史辩证观点,全面认识果树微生态系,充分扬益抑害,扶正祛邪。

        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对微生物的认识是片面的,受“唯病原论”影响很深。视微生物为大敌,十恶不赦,在战略上需将它们干净彻底地消灭光,战术上以消灭病原菌个体为目的,利用以化学措施为主的各种手段杀死病原菌。结果不但没有消灭病原菌,而病原菌抗药力增加,新病害不断涌现,环境越来越恶化。

        研究发现,在病原菌周围有许多微生物,它们同病原菌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有的助长危害,有的则减缓病害的发生。因此,人们意识到,要全面认识果树体内的微生物,不能眼睛只盯着有害的病原物,要全面认识果树体内的微生物。

2、我们必须用微生态的观点来认识果树,认识果树病害

        自从有果树问世的那一天,可以说就有了果品病害,只是那时这些“病害”对果树生长、繁育后代来说,是无害的,而是有益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在自然生态系中,也就是在农业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中,那时如苹果没有病害,自然界就不成为一个世界了,地球上将堆积厚厚一层的果实。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病害,秋天成熟的果实落到地上,上面覆盖着一层层厚厚的落叶,到了开春,这些果实自然腐烂掉,把果实中包含的种子裸露出来,紧贴着大地的土壤,吸收水分,享受阳光的沐浴,开始了新的生命活动,当它长出嫩的根系时,早先腐烂掉的果实果肉又在种子及其幼根附近形成一个营养极其丰富的小天地,种子很快地长出茁壮的幼苗,苹果的物种得到了繁衍。这时,我们决不能说果实腐烂是个病害。当历史进入到1万年前,世界上出现了种植业,果树也由野生逐渐转为人工栽培。人们经过上千年的选育,苹果结得又大又多,颜色美观,味道香甜,苹果抗病性越来越差,果实腐烂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希望苹果不要烂,一年四季有苹果吃,这时,人们把各种引起苹果果实腐败的因素,称之为病害。因为果实腐烂对我们人类是不利的。人们想,苹果完全不必把果肉烂掉,我们可以人工帮它把种子取出,然后播种有苗。这是人们自己的想象,自然界并不是这样。因此,我们承认果实腐烂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我们还可以举例,如种苗病害的发生也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可以想象在1万年前,没有人类农事活动之前,大量果树种子萌芽,地面将长满果树小苗。其实不然,种苗病害就将那些不饱满的种子,生长衰弱的小苗淘汰掉,使一些壮苗得到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问,并且同周围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生态系,使果树物种得以繁衍。这时,我们能说种苗病害对果树没利吗?任何果树病害的病原物如对果树个体自然生态系没有作用,它在历史演化的长河中,就不会延续到今天。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病原菌在一有苹果时,就和苹果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一起同步进化,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因此,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点:一是当前果品有病害存在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随着人们对病害认识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病害。二是我们通过对病害的研究,完全有可能把病害控制在一定损失程度上,使我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不是主观地、盲目地去追求消灭病菌,更不会提出 “要干净、彻底地消灭病菌”的口号。

(三)症状

        果树生病后,外表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其中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有时,在病部可见到一些病原物的存在,称为病症

1、病状类型

(1) 变色

果树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叶绿素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出现不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2)坏死和腐烂

果树发病后,部分或全部细胞组织死亡所引起的坏死和腐烂。

叶斑:由于叶片局部坏死,形成各种形状的病斑称为叶斑。圆斑、角斑、条斑、环斑、轮纹斑均属叶斑。

树干局部坏死,在枝干上形成干癌和溃疡。果实坏死,形成果腐、锈斑等;花部坏死,形成花腐;幼苗茎基坏死,出现猝倒、立枯。

(3)萎蔫

果树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受到感染而发生的枯萎现象,这时根茎皮层组织还是正常的。这种萎蔫一般是不能恢复的。

(4)畸形

果树感染病害后,引起植物细胞组织生长过度或不足而成为畸形。

2、病症类型

(1)霉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霉层。

(2) 粉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粉状物。例如,白粉、黑粉、红粉等。

(3)锈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所表现的黄褐色锈状物。例如,锈病。

(4)点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黑色、褐色小点,多为真菌的繁殖体。例如,苹果炭疽病。

(5)线状或颗粒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线状或颗粒状结构。例如,苹果紫纹羽病在根部形成紫色的线状物,苹果白绢病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的颗粒状物。

(6) 伞状、马蹄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伞状物或马蹄状物,例如,果树根朽病在根部产生的伞状物,桃木腐病在枝干上产生的马蹄状物。

(7)脓状物(溢脓)

病原细菌在根部产生的脓状物粘液,干燥后成为胶质的颗粒。例如,梨锈水病病部的粘液。

 

二、发病原因

(一)非侵染性(生理)病害病因

1、营养条件不适宜

(1)缺素症

缺氮:植株生长受抑制,叶面积小,叶色变黄,新梢生长量小,树势衰弱,花芽小,果实小且早熟、早落。

缺磷:果树生长受抑制,因为糖类不能及时运转,累积在叶片内,转变为花青素,使叶色转深,叶柄、叶脉呈紫红色,花芽小而少,开花延迟,果实也变小,抗寒力差。

缺钾:果树生长缓慢,枝梢细长,叶片小,花芽形成少。老叶内缺钾发生叶缘枯焦,或皱缩卷曲等现象,一般从新梢中部、中下部向顶端和基部发展。

缺铁:果树缺铁,首先在幼嫩的新梢部分表现为黄化,形成网状花纹,叶缘逐渐干枯竭死,顶端枯死。黄化主要是由于叶绿素不能合成。

缺锌:果树缺锌,新生枝条上部的叶片狭小,枝条纤细,节间缩短,形成簇生小叶,通称“小叶病”,重者形成光枝现象,花芽减少,果实变小、畸形。

缺硼:果实变小,果面凹凸不平;顶芽和花蕾死去,形成缩果病和花芽枯病;造成大量落花、落果。

缺镁:叶脉间缺绿,形成枯斑,症状一般出现在老叶上,易早落叶。

缺钙:果树根系受到显著抑制,生长点常腐烂。果树植株柔弱,幼叶尖卷曲呈钩形,浓绿色,新生叶很快枯死。果实缺钙,常造成采后生理性病害。

缺铜:果树缺铜,幼叶尖端失绿,且干枯,最后叶片脱落,植株瘦弱,生长受阻,枝梢顶端常常枯死。

缺锰:从叶缘向叶脉间扩展,除主脉和中脉仍为绿色外,叶身大部分变黄,再发展仅中脉保持绿色,其余部分变淡黄色。

另外,缺钼则表现叶片上产生黄斑。严重缺钼时,老叶尖端枯焦,逐渐向叶缘枯焦,叶片向下卷曲。

(2)营养过量

氮过量:果树徒长,植物柔嫩多叶,抗逆性下降,果实不易贮藏

磷过量:成熟提早,易引起Zn、Mg、Fe 等元素的缺乏。

钾过量:干旱地区钾过量,易造成果树中毒。

钠过量:老叶死亡,新叶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受阻。盐碱土栽种果树,易受盐分(钠盐为主)胁迫。

硫过量:叶脉间黄化,发展可产生焦枯。

2、水分失调

水分不足引起叶片凋萎、黄化、花芽分化减少,早期落叶或落果;久旱遇雨果实脱落裂果,涝时叶片变色、枯萎,最后引起根系腐烂和全树干枯死亡。

3、温度不适宜

低温使幼芽变黑,花器呈水渍状,花瓣易脱落,果实畸形,树干树皮开裂。贮藏期果实受冷害时则会转化成水渍状,品质降低。高温使果实、枝干局部出现灼伤(日烧)等病状。

4、有毒物质伤害

空气、土壤中的有毒气体如 SO2, SO3,H2S, HF 和O3,可使果树受害。苹果贮藏由于α-法尼烯及其氧化物累积,造成虎皮病。还有杀菌剂、除草剂产生的药害和毒害。

(二) 侵染性病害病因

1、病原真菌

        果树病害 80%以上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性大,轻者局部受害,重者毁灭果树。

        真菌是典型的多态性生物,它的发育分为营养和繁殖两个阶段。

(1)真菌的营养体: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菌丝各部分具有吸水和养分的能力。菌丝的基本功能虽是进行营养活动,但有些真菌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紧密地交织成某种特殊的结构,如子座、菌索、菌核等。这些结构在真菌的繁殖、传播和抵抗不良环境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

(2)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的繁殖体分为无性和有性两种方式产生无性的和有性的两类孢子,分别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凡是不通过性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都统称为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孢子有孢囊孢子(有的孢囊孢子具有游动的鞭毛,称为游动孢子)、粉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出特殊的分生孢子短枝,则称为分生孢子梗。这些孢子除休眠的孢子外,其它多种无性孢子产生的周期往往很短。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可能完成从孢子萌发成菌丝,再由菌丝形成孢子。这样循环许多次,使真菌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其数量,造成病害流行。

        真菌由两个可亲和的细胞的原生质和细胞核进人同一细胞中,它们原生质融合,称为质配;它们两个细胞核进行配合,称为核配;这就是真菌有性繁殖。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统称为子实体。无性繁殖的子实体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囊、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等。有性繁殖的子实体有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和担子果等。

        果树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鞭毛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菌丝无隔。

接合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孢囊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接合孢子,菌丝无隔。

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孢子,菌丝有隔。

担子菌亚门:有性阶段产生担孢子,菌丝有隔。

半知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无或不重要,菌丝有隔。

2、病原细菌

        在果树病害中,细菌病害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病害,造成溃疡、根癌和穿孔症状。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大小在 1~3μm左右,呈球状、棒状和螺旋状。细菌的细胞有固定的细胞壁和原生质膜。细菌属原核生物,只有核质,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果树病原细菌都是杆状菌,细胞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细菌又称裂殖菌。

        细菌有鞭毛,着生方式可分为单极毛、极毛、周毛。

        果树病原细菌分为:棒状菌属、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野杆菌属、欧氏杆菌属。

3、病原病毒和类菌质体

        病毒病害在果树病害中仅次于真菌病害,造成花叶,锈果,裂皮及畸形等症状,类菌质体常引起枣树疯病。

        病毒是分布极广的微生物,它和类菌质体都是无细胞壁,不具细胞形态的活细胞内寄生物。

        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体积比细菌小得多,其大小一般约在10~30μm之间,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见,要用电子显微镜才看得见。

        病毒呈球状、杆状,纤维状、多面体状。病毒没有细胞核结构,但有核酸,核酸被包在一层蛋自质的外壳内。

        寄生在细菌上的病毒称之为噬菌体。类菌质体在形成结构上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它像病毒一样没有细胞壁,但却有质膜它们的形态是多样的,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多在 250~400mm之间。它和病毒的另一个差别是可以在活体外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以及对四环素类抗菌素有特殊的敏感性。

4、病原寄生性种子植物

        在种子植物中,只有少数是依靠其它植物生存的寄生物。这些依靠其它生物而生活的植物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分布在桑寄生科、莬丝子科、列当科、樟科、檩香科、玄参科中。

        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严格的寄生物,但它们对其寄主的依赖性却有所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半寄生种子植物,都有正常的绿色叶片,或含有叶绿素的茎,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没有正常的根,根已转变为特殊的吸根,吸根深入寄主木质部,与寄主的导管相连接,以吸取寄主的水分和无机盐类,供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半寄生性种子植物以桑寄生科为主。另一类全寄生性种子植物,它们的叶退化成鳞片状,全身不含叶绿素,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根退化成吸器。所以,它们在寄生行为上与寄生微生物本质是一样的。菟丝子科和列当科植物都是全寄生性种子植物。

5、病原线虫

        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果树病原物。它不仅寄生在果树内引起病害,还是其它病原的传播媒介,诱发或加重病害发生。造成丛根、肿瘤、坏死、腐烂以及全株生长衰弱。

        线虫又叫蠕虫。它们多为不分节的乳白色透明线形体,少数为雌、雄异形的,雌虫为洋梨形或球形。线虫一般长度不到 1mm,宽约 0.05~0.1mm。线虫虫体通常分为头部、颈部、腹部和尾部。

        果树病原线虫少数除可营孤雌生殖外,绝大多数线虫都是经两性交尾后,雌虫排卵。一个成熟线虫可产卵 500~30000个。卵孵化为幼虫。幼虫经3~4 次蜕化后即发育为成虫。

        果树病原线虫大多数是专性寄生,只能在活组织上取食,少数可兼营腐生生活。

        根据线虫的寄生部位,可以分为地上部寄生和地下部寄生两类。由于线虫大多数在土壤中存活,所以,果树线虫以寄生于寄主主根及地下茎为主。

        根据线虫的寄生方式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类。虫体全部钻入植物组织内的称为内奇生,虫体大部分在植物体外,只是头部穿刺入植物组织取食的称为外寄生。

6、其它病原物

(1)螨:是蛛形纲动物,寄生于果树的主要是四足瘿螨头,引起多种阔叶树的叶片毛毡病。

(2) 藻类:如锈藻,它的营养体主要是寄生在寄主体表,扩展形成绒状藻斑。

(三)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查明和鉴别果树病害的原因,确定病原的种类。

        诊断首先要确定病害是属于非侵染性病害,还是属于侵染性病害,然后,再进一步找出病原来。

1、田间观察

        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分布较均匀,有病植株大多数表现为全株性发病,如萎蔫、变色等,而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往往表现为由点到面,即由发病中心向四周扩展的过程。有病的植株多半表现为植株局部性症状,如根部症状、病斑等等。

2、症状鉴别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症;侵染性病害的症状,一般既有病状又有病症。病毒类病害无病症但有典型病状。

3、解剖检验

        通过切片染色,然后镜检,非侵染性病害有病理变化,但没有病原物,而侵染性病害有病理变化又可以见到病原物,即使病毒等微小病原物也可以通过电镜观察到。

4、环境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土壤、肥料、气象条件不适或接触化学毒物、气体而引起的。因此,这类病害的发生与地势、地形和土质、土壤酸碱度等情况,当年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情况,如施肥、排灌和喷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某些工厂相邻而按触废气、废水、烟生等都有密切关系。

5、病原鉴定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鉴定,通常采用化学诊断法、人工诱发及排除病因(即治疗试验)的检验法以及指示植物鉴定法。

        侵染性病害诊断中病原鉴定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应进行分离培养,得到的病原物接种到原寄主上,观察其是否发生同最初分离的症状一致,一致后要再分离,视其同第一次分离的分离物是否相同。这种诊断步骤称为柯赫法则。

        不同病原物,例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诊断鉴定方法也有很大不同之处。

网站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的资讯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德德沐农业”的立场或观点。出于为网友提供更多资讯为目的,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及图片内容若涉及到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德德沐农业”取得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联系方式:发送邮箱到dedemu@139.com邮箱或与网站客服联系。

相关推荐

悬赏问答

标题:

类别:

问题描述:

图片上传:

选择图片

悬赏农币数:

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