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真菌生殖机制的差异,相同的环境因素如营养条件、温度、光照、pH和通气情况等,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的影响。有利于生殖的条件往往不利于生长;适应生长的环境条件往往比生殖条件更广泛。Hawker1966年根据环境对真菌繁殖的影响提出了5点规则:①菌丝生长的最适环境条件对其无性繁殖可能是最适的,但对其有性生殖一般不适合。②任何特殊的允许形成孢子的条件范围都比允许菌丝生长的范围窄,适合有性生殖的条件范围比无性生殖的也要窄。③孢子形成,特别是有性生殖,在营养要求方面比菌丝生长的要求严格。④利于启动生殖的条件对于随后生殖体的发育和成熟并非同样有利。⑤因为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所需的条件不同,因而从理论上讲,通过恰当地调整环境条件来控制生长类型是可能的。
微生物无处不在,分离真菌时,稍有疏忽,杂菌就会混在目标菌种中,即使没有疏忽,分离材料中除了病菌外,还可能存在内生真菌,也可混在菌种中。同种病菌中也存有不同菌系的可能性。因此,对一种真菌在进行深入研究以前,菌种的纯化是必要的。此外,研究真菌的遗传和变异、性征和同宗或异宗配合等现象,都要求菌种从单个孢子(或小段顶端菌丝)繁殖而来。菌种纯化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设备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病原真菌的种类繁多,其分离的方法不同,而同一种材料又可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直接挑取法、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
杂草种子成熟后散落在地上,经翻耕等农事操作被埋在土中,一年复一年的输入,在土壤中积存大量的各种杂草种子。在任何时候,田间土壤中都有产生于过去生长季节的杂草种子,也包括营养繁殖器官。这些存留于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总体上称之为杂草种子库(或称繁殖体库)(weed seed bank)。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一种植株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的现象。化感作用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病毒分类和命名国际准则内容
杂草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农业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它具有同作物不断竞争的能力,比作物更能忍受复杂多变或较为不良的环境条件。杂草与作物的长期共同共生和适应、导致其自身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异,加之漫长的自然选择,更造成了杂草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 所遭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致的环境条件(人工环境)长期适应、形成的具有不断延续能力的表现。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杂草也不例外,也有害处和益处。
用病原物接种植物,在一定条件下诱导植物发病,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目的主要是:①按照柯赫法则对病害进行诊断;②研究病原物的寄生现象、寄主范围以及病害发生发展规律;③研究病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二者的识别与信息交流;④研究防治措施和方法,例如进行药剂筛选、测定和筛选抗病品种等。
为诱发病害,首先在理论上要了解病害发生的相关因素。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作用的双方又都受环境条件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