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德德沐农业文库共享网 (下载更清晰,上传赚农币,请收藏本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章 > 作物育种学总论考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考题及答案
编辑:李美玲 类别:农业书籍 浏览量:7505 发布日期:2023-04-25

作物育种学总论考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jpg

书籍全称:《作物育种学总论》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简介:全书涉及作物繁殖方式、种质资源、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以及种子的生产和管理等内容。

详细介绍:

《作物育种学总论》共19章,第一章讲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第二章讲种质资源,第三章讲育种目标,第四到十七章是各种作物育种方式,第十八章讲育种试验技术,第十九章将种子生产与管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内容既包括国内外经典的作物育神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尽量吸收了最新的技木和成就,如增加了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等有关章节,内容翔实、新赖;开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教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文字也较简练,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答题赢农币.png

请进入微信小程序查看答案!

一、单选题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作物遗传改良和培育( )的学科。

A.新品种

B.新变种

C.新物种

D.新亚种

2.品种是( )分类单位。

A.生物学

B.经济上的

C.植物学

D.遗传学

3.‌植物人工选择的主要产物是( )。

A.新基因

B.新物种

C.新品种

D.新变种

4.‎在人工选择的过程中,自然选择起作用吗?( )‌

A.起一定作用

B.不起作用

C.起主要作用

D.起有利作用

5.作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有性繁殖和( )‌

A.异花授粉

B.自交不亲和

C.雄性不育

D.无性繁殖

6.异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为( )。

A.95%以上

B.90%以上

C.50%以上

D.80%以上

7.下列作物中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是( )。

A.蚕豆

B.花生

C.豌豆

D.大豆

8.‌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相同,但个体内等位基因间是杂合的,这样的品种群体称为( )品种

A.异质纯合型

B.同质杂合型

C.异质杂合型

D.同质纯合型

9.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称为( )。‏

A.群体品种

B.杂交种品种

C.自交系品种

D.无性系品种

10.异花授粉作物中由一组经过挑选的自交系采用人工控制授粉和在隔离区多代随机授粉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有一个或多个代表本品种特征的性状,这样的群体称为( )。

A.多系品种

B.复合品种

C.综合品种

D.开放授粉品种

11.种在不同地区和年份间产量变化的幅度体现出品种的( )。

A.一致性

B.稳产性

C.优良性

D.丰产性

12.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于单位面积株数与( )的乘积。

A.总产量

B.单株产量

C.产量

D.经济系数

13.通过降低植株高度、以增加单位面积密度、提高收获指数和减少倒伏来实现高产的途径称为( )。‌

A.高产育种

B.高秆育种

C.矮秆育种

D.抗倒伏育种

14.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称为( )。

A.亲本

B.育种材料

C.种质资源

D.品种

15.‌起源中心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

A.基因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B.基因多样性较低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C.基因多样性较高和显性基因频率较低

D.基因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低

16.‏在作物的起源中,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遗传性状上存在一种相似的平行现象,有相似的性状表现,这种现象称为( )。

A.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

B.遗传变异性的平行性规律

C.遗传变异性的偶然性规律

D.遗传变异性的相似性规律

17.‏以下作物中,属于次生作物的是( )。

A.小麦

B.黑麦

C.玉米

D.大麦

18.‍瓦维洛夫将全世界作物的起源划分为( )个起源中心。

‍A.8

B.6

C.4

D.3

19.本地种质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 )。

A.较高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B.较高的适应性

C.较高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D.生产上最熟悉

20.种质资源鉴定中,根据与目标性状高度相关性状的表现来评定该目标性状,称为(A)。

A.间接鉴定

B.本地鉴定

C.直接鉴定

D.自然鉴定

21.植物的种类和品种在自然界都有它一定的分布范围,人类为了某种需要把植物从原来的自然分布区迁移到新的地区种植,称为( )。

A.选择

B.迁移

C.引种

D.育种

22.纯系学说可以用来指导( )育种工作。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作物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作物

23.‌选择育种是利用现有品种和类型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 ),将符合要求的优良植株选择出来,经过比较而获得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A.后代单株

B.物理突变

C.混杂

D.自然变异

24.选择育种中,从群体中选择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变异个体,将选择出来的个体或者一个单株的后代种成的一个系统称为( )。

A.株系

B.物种

C.品种

D.变种

25.一次单株选择法适用于( )。

A.自花授粉作物人工变异的群体

B.异花授粉作物有自然变异的群体

C.自花授粉作物有自然变异的群体

D.异花授粉作物人工变异的群体

26.一个作物性状的选择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D)。

A.性状的遗传方式

B.选择的世代

C.选择的方法

D.性状的遗传力

27.‎系谱法是( )作物杂交后代最常用的选择方法。

A.异花授粉

B.自花授粉

C.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

D.常异花授粉

28.‌杂交育种中,利用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集双亲优点与一体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可称为( )。

A.选择育种

B.超亲育种

C.组合育种

D.引种

29.‏一品种所配置各组合中,杂交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称为该品种的(B)。

‎A.亲和力

B.一般配合力

C.配合力

D.特殊配合力

30.‍作物育种中,遗传方差中的加性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称为( )。

A.狭义遗传力

B.一般配合力

C.配合力

D.广义遗传力

31.‏自杂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选株,种植成株行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继续选择优良单株,各世代中选单株或系统均予以系统的编号,以便考查株系历史和亲缘关系,直到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并将其升级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的过程称为(B)。

A.衍生系统法

B.系谱法

C.单粒传法

D.混合法

32.‏杂交育种中来源于F2同一个单株的F4代的不同系统组成( )。

A.品种

B.系统群

C.品系

D.株系

33.‍杂交育种中,F4中突出的优良株系需要混收以便下一年参加产量比较试验。参加产量比较试验的株系或系统,可称为( )。

A.物种

B.品系

C.品种

D.系统群

34.‌在杂种早期世代,每株各收一粒种子,混合播种,到了后期世代才选择单株,种成株行进行比较选择的方法称为( )。

A.单粒传法

B.系谱法

C.衍生系统法

D.混合法

35.‎将杂交组合从F1代开始起的各世代群体种植在( ),其目的是从杂种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或系统。

A.选种圃

B.亲本圃

C.原始材料圃

D.鉴定圃

36.‍两品种杂交后,杂种F1与亲本之一连续多代重复杂交,把某些特定性状导入亲本的育种方法称为( )。

A.选择育种

B.回交育种

C.引种

D.杂交育种

37.利用回交育种方法把不同的抗性基因转育到同一个优良品种中,成为一组含不同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然后将各近等基因系种子等量混合,形成一个新的群体,称为( )。

A.聚合品种

B.综合品种

C.群体品种

D.多系品种

38.体细胞染色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所组成的多倍体称为( )。

A.异源多倍体

B.同源多倍体

C.同源异源多倍体

D.节段异源多倍体

39.‎植物个体、器官、气孔、花粉等的变大常可作为判断( )的依据。

A.远缘杂种

B.单倍体

C.一倍体

D.多倍体

40.‌以下化学诱变剂中不属于烷化剂的是( )。

A.亚硝基乙基脲

B.甲基磺酸乙酯

C.叠氮化钠

D.硫酸二乙酯

41.‏作物诱变育种后代材料的主要遗传表现特点在不同世代表现不一致,其中M1世代( )。

A.是选择最重要的世代

B.多表现出大量的生理损伤

C.多表现出各种类型的突变体

D.开始大量分离,隐性突变表现出来

42.‌作物诱变育种后代材料的主要遗传表现特点在不同世代表现不一致,其中M3世代多表现为(D)。

A.大量的生理损伤

B.各种类型的突变体出现

C.开始大量分离,隐性突变表现出来

D.多数突变性状可以稳定,成为整齐一致的株系

43.人工化学诱导植物多倍体中使用最普遍的药剂是( )。‎

A.叠氮化钠

B.甲基磺酸乙酯

C.秋水仙素

D.生长素

44.对诱导获得的多倍体进行鉴定时,以下哪一种方法最为可靠( )。

A.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B.根据育性

C.根据生理特征

D.根据形态

45.由二倍体植物(2n=2x)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只含有该物种一套染色体组,可称为( )。

A.一倍体

B.异源多倍体

C.二倍体

D.同源多倍体

46.关于细胞核雄性不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油菜和水稻的“两系”杂交种均利用的是细胞核雄性不育性

B.细胞核雄性不育的恢复源比核质互作的广泛

C.显性核雄性不育在生产上能利用

D.水稻“两系”杂交种的雄性不育是一种环境诱导型,合适的光和温可诱导单株的育性发生转换

47.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一般可表示为(D)。(S表示不育胞质,F表示可育胞质:MS为显性可育基因,ms为隐性不育基因。)

A.F(MsMs)

B.S(MsMs)

C.F(msms)

D.S(msms)

48.用一纯合品系与一个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测交,后代的表现型为1/2雄性可育,1/2雄性不育,可推测该品系的基因型为( )。(S表示不育胞质,F表示可育胞质:MS为显性可育基因,ms为隐性不育基因。)

A.S(MS ms)和F(Ms ms)

B.S(Ms ms)或F(Ms ms)

C.F(Ms ms)

D.S(Ms ms)

49.杂种优势是指遗传基础不同的两个亲本相互杂交获得的(D),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优于双亲的现象。

A.杂种三代F3

B.杂种四代F4

C.杂种二代F2

D.杂种一代F1

50.‎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的一般程序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

A.亲本选育和杂交种的选育

B.亲本选择和杂交种的选育

C.杂交种选育和杂交种的评价

D.亲本选配和杂交种的鉴定评价

51.‏作物群体改良最先应用于以下哪种作物?( )

A.水稻

B.棉花

C.玉米

D.小麦

52.‏在群体改良的基础群体合成方式中,通常效果最佳的方式是( )。

A.一母多父

B.一父多母

C.轮交法

D.各材料等量混播

53.‍作物群体内的改良方法众多,其混合选择法的主要选择依据为(A)。

A.自身表型选择

B.后裔表现选择

C.测交表现选择,配合力改良

D.自交一代表型选择

54.目前用于玉米不同群体间相互改良的主要方法有( )。

A.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

B.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

C.混合选择

D.自交后代选择

55.‏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物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称为( )。

A.原生质体培养

B.体细胞克隆变异

C.胚培养

D.单倍体培育

56.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的方法称为(A)。

A.转基因育种

B.杂交育种

C.诱变育种

D.回交育种

57.‌通过对来源特定组织类型的mRNA进行PCR扩增、电泳,并找出待测组织与对照之间的特异扩增条带,该条带有可能是全长或是部分特异表达的基因,从而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称为(D)。

A.连锁图谱克隆法

B.同源序列克隆法

C.转座子标签法

D.差异显示法

58.‎作物转基因中最常用的转基因载体系统是( )。

A.Ri质粒

B.Ti质粒

C.病毒载体

D.噬菌体载体

59.‎转基因的方法主要可分为:( )和外源目的DNA的直接转化两类。

A.叶盘法

B.基因枪轰击法

C.花粉管通道法

D.以载体为媒介转化

60.‎以下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成功转入表达的方法中,属于在DNA水平上鉴定的方法是( )。

A.Northern杂交

B.QRT-PCR

C.Southern杂交

D.Western杂交

61.‏建立安全的转基因技术体系是转基因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其重点是( )转基因载体和筛选标记等外源DNA对生物体的影响。

A.提高

B.增强

C.稳定

D.减小或消除

6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 )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所进行的中规模的试验。

A.生产性试验

B.实验室试验

C.中间试验

D.环境释放

63.‏内切酶FokI只在( )状态时才有酶切活性。

A.三聚体

B.单体

C.二聚体

D.四聚体

64.该标记在基因组上分布广泛,密度高。富有代表性,可直接影响蛋白质结构或表达水平。检测方便,扩增产物可显示有无,也可与芯片、测序技术结合,标记遗传稳定性高等特点。以下符合特点的标记技术是(B)。

A.RAPD标记

B.SNP标记

C.SSR标记

D.RFLP标记

65.该标记检测时,首先样品混样提取DNA,酶切片段化,然后片段加接头,并用PCR特异扩增,回收扩增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受体菌,再进行特异扩增进行片段纯化,然后将片段点阵列制备微阵列,检测时将样品与微阵列杂交以检测差异。以下最符合特点的标记技术是( )。

A.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AS-PCR)

B.多样性微阵列标记(DArT)

C.酶切扩增多态性标记(CAPS)

D.SNP芯片

66.‌该群体的品系内完全同质和纯合,群体遗传稳定,属于永久性群体,可以重复利用;可以检测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群体经历了多次减数分裂和重组;一个基因位点在群体中的分离比例为1:1。以下最符合特点的群体是(D)。

A.加倍单倍体群体

B.F2群体

C.BC1群体

D.重组自交系群体

67.‎在遗传交配群体中,检测分子标记与表型性状是否关联,来推测分子标记与控制性状的基因之间是否遗传上连锁,该方法称为( )。

A.关联分析

B.区间作图法

C.连锁分析

D.单标记分析法

68.‏检测不同标记基因型数量性状均值的差异,如存在显著差异,则数量性状位点(QTL)与标记连锁,这种QTL定位方法称为( )。

A.复合区间作图方法

B.区间作图法

C.单标记分析法

D.多重区间作图法

69.‍对QTL位置进一步的细化以缩小QTL目标区域的过程称为( )。

A.基因克隆

B.初步定位

C.图位克隆

D.精细定位

70.弱筋小麦适宜于制作( )。

A.馒头

B.饼干

C.包子

D.面包

71.‌以下不属于小麦第一次加工品质指标的是( )。

A.烘烤品质

B.白度

C.灰分

D.出粉率

72.‌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不良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影响,而使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这种不良影响称为(A)。

‍A.环境胁迫或逆境

B.生态环境

C.自然灾害

D.流年不利

73.‌利用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培育、获得逆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以及应用产品品质的新品种,称为(A)。

A.抗逆育种

B.群体改良

C.杂交育种

D.抗病虫育种

74.‌作物在零摄氏度以上的低温离下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到成熟的特性称为( )。

A.抗冻性

B.抗霜性

C.抗雪性

D.抗冷性

75.病原菌克服寄主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侵染寄主的特殊能力称为( )。

A.毒性

B.侵袭力

C.病害

D.寄生

76.‎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包括繁殖的速率、潜育期、产孢能力、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等,称为( )。

‏A.侵袭力

B.生理小种

C.毒性

D.致病性

77.‌一个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一些)生理小种表现出特异高抗或免疫,而对另一个(或一些)生理小种则表现为高感的现象称为( )。

A.垂直抗性

B.综合抗性

C.水平抗性

D.复合抗性

78.病原菌侵入寄主前或侵入后,寄主可以凭借固有的或诱发的组织结构障碍,阻止病原菌的侵入或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这类抗病性机制称为( )。

A.抗扩展

B.耐病

C.抗侵入

D.避病

79.根据201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以下作物中不属于主要农作物的是(D)。

A.玉米

B.小麦

C.水稻

D.油菜

80.《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植物品种权的保护期为,自授权之日起,藤本植物、果树、林木、观赏树木为20年,其它植物为(D)年。

A.5

B.10

C.25

D.15

81.一个品种群体中混有非本品种的个体称为(B)。

‏A.品种杂交

B.品种混杂

C.品种突变

D.品种退化

82.‍品种失去了原有的优异性状,降低或丧失了原品种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称为( )。

A.品种自交

B.品种混杂

C.品种退化

D.品种杂交

83.‎田间试验设计中设置重复是为了( )。

A.无偏的估计试验误差

B.估计试验误差

C.减小试验误差

D.消灭试验误差

84.‏田间试验时需要采取局部控制,是为了( )。

‏A.估计试验误差

B.消灭试验误差

C.无偏的估计试验误差

D.减小试验误差

85.‎当相邻小区种植不同作物或相邻小区进行不同肥料等处理时,由于株高、分枝分蘖力或生长期的不同,小区边际通常有一行或多行受到影响的现象称为(D)。

‏A.生长竞争

B.顶端优势

C.品种混杂

D.边际效应

86.作物品种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和适应度称为品种的( )。

A.稳定性

B.一致性

C.适应性

D.特异性

87.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正常生长发育、获得稳定产量的能力,称为品种的( )。

‏A.一致性

B.特异性

C.优良性

D.稳定性

88.‏新品种经审定或登记并被推广后,需要加速繁殖以满足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所需的种子数量,这个过程就是( )。

A.品种登记

B.品种审定

C.种子生产

D.品种选育

二、多选题

1.作物育种发展的萌芽时期的特点是( )‌

A.作物育种进展迅速,成效大。

B.植物育种仅仅停留在一种技术水平上。

C.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D.主要是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简单的单株选择。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包括( )。‏

A.发展壮大种业企业

B.选育优良品种或杂交种及新作物

C.保持和提高品种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

D.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

‏3.作物异交的遗传效应表现为( )。‎

A.异交使后代生活力衰退

B.异交后代基因型纯合

C.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

D.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4.‎根据作物繁殖方式、种子生产方法、遗传基础、育种特点和利用形式等,可将作物品种分为哪些类别?( )

A.群体品种

B.自交系品种

C.无性系品种

D.原原种

5.通常种质资源鉴定的内容包括( )。

‎A.抗逆性的鉴定

B.农艺性状的鉴定

C.遗传特性

D.生理生化特性

6.‌影响种质资源储藏的因素主要有( )。

A.温度

B.种子成熟度

C.氧气

D.种子损伤程度

7.‌种质资源对作物育种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

A.种质资源研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B.作物育种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育种者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C.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D.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8.‏作物起源的初生中心是野生类型驯化的区域,具有的特征包括( )。

‍A.大量的显性基因

B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C.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D.有原始特有类型

9.现代化的鉴定发展方向是( )。

A.自动化

B.超微量

C.快速

D.高通量

10.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AC)

A.丝瓜

B.芥菜

C.玉米

D.大豆

11.群体自然变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

A.群体剩余变异

B.自然突变

C.天然杂交

D.化学诱变

12.引种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具有哪些优点?( )

A.可以体现育种者的个人喜好

B.见效快的育种方法

C.从外地引入可解决植物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D.需时短、投入少、简单易行的育种方法

13.‍在选择后的鉴定需要考虑注意的因素包括哪些?(BCD)

A.提高鉴定效率

B.提高鉴定精度

C.有足够的选择压力

D.田间设置重复

14.‍杂交育种中杂种后代的系谱选择法的优点是( )。

A.育种年限相对较短

B.可在早代就进行产量等数量性状进行选择

C.优良株系可追溯其选育系普,选择更为可靠

D.可从早代集中于少数几个优良株系的选育,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15.‎从杂交育种程序可以看出,选育一个新品种所需时间较长,可以采取(ABCD)等措施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

A.异季加代

B.加速试验进程的方法

C.单倍体技术

D.异地加代

16.‌回交的遗传效应有哪些?( )‌

A.在回交过程中,杂合基因型逐渐减少,纯合基因型相应地增加。

B.回交子代基因型的纯合是定向的,朝轮回亲本方向纯合。

C.在不加选择的情况下,回交消除不利基因的概率比自交低。

D.在相同育种进程内,回交比自交达到某种纯合基因型个体的频率快。

17.回交育种法具有的优点表现为( )。‍

A.基因重组频率易增加

B.所育品种难推广

C.遗传变异易控制

D.目标性状选择易操作

18.‌可以获得作物多倍体的方法有(ABCD)。

A.利用未减数配子形成多倍体

B.化学药剂诱导

C.物理方法诱导

D.细胞或组织培养

19.‌单倍体育种的特点表现为(ACD)。

A.单倍体需要染色体加倍才能用于育种和生产。

B.延长育种进程。

C.单倍体有很高的不育性,植株也较小。

D.隐性基因当代显现,提高选择效率。

20.‌远缘杂交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ABCD)

A.诱导单倍体

B.研究生物的进化

C.培育新品种、新种质和植物新类型

D.利用杂种优势

21.‏导致作物远缘杂交困难的原因有(ABCD)。

A.花期不遇

B.花器构造的差异

C.生理差异

D.遗传差异

22.‍克服作物远缘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的主要方法有(ABCD)。

A.诱导产生异附加系

B.杂种F1染色体加倍

C.回交法

D.诱导远缘杂种产生单倍体

23.‏根据采用的诱变因素,可将作物诱变育种分为(CD)。

A.人工诱变

B.自然诱变

C.化学诱变

D.物理诱变

24.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较,作物诱变育种的显著特点是(ABC)。

A.突变频率高,是新基因的重要来源

B.改变个别简单遗传的性状较为有效

C.突变性状易于稳定

D.可同时高效改良多个质量性状

25.雄性不育植株在花期可表现出以下哪些特征?(ACD)

A.不产生花粉或者花粉无生活力

B.植株瘦弱

C.花丝缩短、花药瘦瘪、不饱满

D.油菜可出现花蕾死亡的现象

26.‌根据植物花粉败育时期和形成结构,主要可划分为(BC)等败育类型。

A.花粉母细胞败育

B.双核期败育

C.无花粉型

D.四分体期败育

27.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特性配制杂交种品种的优点有哪些?(ABCD)

A.强优组合机率提高

B.配组自由

C.免去了不育系繁殖的异交过程

D.恢复源广

28.‍一个优良的雄性不育恢复系应该具备的特征有哪些?(ACD)

A.花粉量大

B.一般配合力低

C.具有稳定遗传的强恢复力

D.具有一定的雄性不育

29.‏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主要选育方法有哪些?(ABCD)

A.人工诱变

B.杂交选育

C.广泛测交筛选

D.回交转育法

30.作物群体改良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CD)

A.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

B.新基因的重要来源

C.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

D.创造新的种质资源

31.‎作物群体改良的遗传实质为(AB)。

‎A.提高有利基因型的频率

B.提高有利基因频率

C.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

D.创造新的种质资源

32.‏作物群体改良的主要因素或动力体现在(AC)。

A.优良基因重组

B.提高有利基因频率

C.人工轮回选择

D.提高有利基因型的频率

33.在选择用于作物群体改良的基础群体时,必须注意(ABCD)。

A.自身遗传基础优良且来源广泛

B.群体目标性状平均值的高低

C.群体目标性状杂种优势的强弱问题

D.群体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的大小

34.‌以下属于植物单倍体细胞培养的有(CD)。

A.未受精子房培养

B.花药培养

C.小孢子培养

D.未受精卵细胞培养

35.‌遗传育种研究中,利用小孢子培养可以(ABCD)。

A.进行遗传转化

B.基因定位研究

C.创造双单倍体群体

D.筛选突变体

36.‏在双亲A和B的体细胞杂交种中,细胞融合可产生(ABCD)。

A.AA融合体

B.BB融合体

C.A原生质体

D.AB异源融合体

37.‌作物育种中,利用原生质体可以(ABCD)。

A.制作人工种子

B.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获得种、属间杂种

C.将野生种的有益性状转移到栽培种中

D.获得科间体细胞杂种

38.‍在选择作物群体改良的基础群体时,必须注意的因素有哪些?(ABCD)

A.群体目标性状平均值的高低

B.群体目标性状杂种优势的强弱问题

C.群体目标性状加性遗传方差的大小

D.群体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的大小

39.作物转基因育种的优势表现为(ACD)。

A.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

B.对植物目标性状进行不定向变异和选择

C.可以利用的基因资源大大拓宽

D.为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的育种途径

40.‌常用的作物转基因受体系统有哪些类型?(ABCD)

A.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B.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C.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D.胚状体再生系统

41.‌与传统转基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技术具有的特点表现为(AC)。

A.编辑效率和脱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B.多位点突变困难

C.定点编辑安全性高

D.育种效率低

42.‌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包含(ACD)。

A.Cas基因

B.FokI单体

C.反式激活的crRNA(tracrRNA)

D.CRISPR 位点

43.‏基于CRISPR/Cas9系统建立单碱基编辑系统,具有(ABC)等特点。

A.无需在靶位点产生DNA双链断裂

B.无需供体DNA参与

C.简单高效

D.脱靶效应较高

44.‏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优点主要表现为(ACD)。

A.Cas9蛋白不具有物种特异性,可在多种PAM附近切割序列,拓宽靶基因范围

B.该系统识别靶位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可同时对多个位点进行编辑

D.只需要合成gRNA就能实现特异编辑,构建更为简单高效

45.通常遗传标记可分为哪些类型?(ACD)

A.形态学标记

B.PCR标记

C.分子标记

D.细胞学标记

46.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优点主要表现为(ACD)。

A.共显性标记能区分纯合体和杂合体

B.有一定技术难度,相对费用比较高

C.以DNA的形式,不受环境和发育时期限制

D.数量多,多态性高

47.‏基于群体的遗传稳定性,即群体自交能否改变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或者是否含有杂合基因型,群体可分为(CD)。

A.重组自交群体

B.异质杂合群体

C.永久群体

D.临时群体

48.‎作物数量性状表现特点有哪些?(ABD)

A.数量性状位点间具有分离、重组、连锁等性质。

B.每一对基因对性状表型的效应是微小的。

C.微效基因对环境不敏感。

D.其表型差异由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TL)和环境共同决定。

49.‌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需具备的条件有(ABC)。

A.标记检测技术应方便、适用性强、重复性好

B.使用目标位点两侧标记或目标性状基因本身开发的功能标记

C.标记与目标基因应紧密连锁

D.所用标记对模板DNA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严格

50.以下影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效果的因素有(ABCD)。

A.控制性状基因或QTL数目

B.世代的影响

C.选用分子标记数目和类型

D.性状的遗传力

51.以下属于谷物作物的外观品质的是(BCD)。

‏A.植株的形态

B.籽粒的光泽

C.籽粒的粒形

D.籽粒的大小

52.‌以下作物品质成分中属于对人体有害的是(ABCD)。

A.硫代葡萄糖苷

B.棉酚

C.龙葵碱

D.植物凝集素

53.‌作物耐湿性的鉴定主要方法有(ACD)。

A.盆钵鉴定法

B.自然鉴定法

C.场圃鉴定法

D.幼苗鉴定法

54.‌以下表述属于作物抗逆境品种育种策略的是(BCD)。

A.常规的传统育种方法在抗逆育种中无效。

B.对抗逆性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抗耐性品种的选育。

C.抗逆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使育种效率和精准性大大提高。

D.特殊逆境可以结合组织培养和诱变育种等方法进行选育。

55.‎作物的抗病机制主要可分为(ABCD)。

A.抗扩展

B.耐病

C.避病

D.抗侵入

56.植物新品种权同其他知识产权特点一样,具有(BCD)。

A.优良性

B.地域性

C.无形性

D.时间性

57.‍作物育种田间试验设计遵守的基本原则是(ABC)。

‏A.重复

B.随机排列

C.局部控制

D.顺序排列

58.‌审定或登记后的新品种推广形式有(ABCD)。

A.主导或主推品种

B.宣传推广

C.企业推广

D.项目或服务组织方式

59.‎引起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有(ABCD)。

A.机械混杂

B.自然突变

C.生物学混杂

D.残存杂合基因的分离重组

60.以下可以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有(ABCD)。

A.建立种子生产操作规程,防止机械混杂。

B.掌握本品种的典型特征特性,及时去杂去劣。

C.采取合适的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生物学混杂。

D.以纯度高、质量好的原种定期更新大田用种。

网站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的资讯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德德沐农业”的立场或观点。出于为网友提供更多资讯为目的,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及图片内容若涉及到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德德沐农业”取得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联系方式:发送邮箱到dedemu@139.com邮箱或与网站客服联系。

相关推荐

悬赏问答

标题:

类别:

问题描述:

图片上传:

选择图片

悬赏农币数:

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
0.146683s